• 简体中文
  • English
  • Español

国情概况

国名

阿根廷共和国(Republic of Argentina,República Argentina)。

阿根廷

西班牙语中,阿根廷与拉普拉塔两词意义相同,均为“白银”。1527年,西班牙探险家塞瓦斯蒂安•卡沃托率领一支远征队到达南美大陆后,从一个宽阔 的河口溯流而上,深入到内地。探险家们发现当地印第安人佩带着很多银制的饰物,以为当地盛产白银,便将这条河命名为拉普拉塔河,把这一地区称为拉普拉塔 区。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后来又将拉普拉塔区改为省。1916年7月9日,拉普拉塔省宣布独立,并将国名正式定为阿根廷。阿根廷一词源于拉丁文,不仅是指具体 意义上的白银,同时寓意“货币”、“财富”。这块广袤的土地上虽不产白银,但有着肥沃的土壤,丰茂的草原,良好的气候,这使阿根廷成了“世界的粮仓和肉 库”,财富滚滚而来。因此,把这个国家称之为“阿根廷”,真是再恰如其分不过了。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5:3。自上而下由浅蓝、白、浅蓝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白色长方形中间是一轮“五月的太阳”。太阳本体酷似一张人 脸,是阿根廷发行的第一枚硬币的图案,沿太阳本体圆周等距离分布着32根弯直相间的光芒线。浅蓝色象征正义,白色象征信念、纯洁、正直和高尚;“五月的太 阳”象征自由和黎明。

每年6月20日为国旗日。1810年,阿根廷爆发了著名的五月革命,推翻了西班牙总督,开始了伟大的独立战争。为了鼓舞士气,指引部队作战,领导独 立战争的贝尔格拉诺将军亲自设计并指导制作了一面浅蓝色和白色相间的旗帜。这两种颜色分别象征着纯洁和虔诚。1916年9月9日,阿根廷共和国宣布成立 时,升起的就是这面旗帜。从此,它被正式确定为阿根廷国旗。

国徽

为椭圆形。椭圆面上蓝下白,为国旗色,上端有一轮“五月的太阳”,寓意同国旗。椭圆形中有两只紧握着的手,象征团结;手中握有“自由之竿”,象征权 利、法令、尊严和主权;竿顶为红色的“自由之帽”。椭圆形图案由绿色的月桂树叶环绕,绿色象征忠诚和友谊,月桂树叶象征胜利和光荣。

国花

灿若红霞的赛波花。赛波树属木本豆荚科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南美地区。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拉普拉塔地区的印第安人不断奋起反抗。传说,在一次战斗 中,一位印第安部落酋长不幸阵亡,她的女儿阿娜依挺身而出,指挥战斗,与西班牙殖民者浴血死战,最后她也被俘。西班牙殖民者将阿娜依绑在一棵赛波树上,要 用火烧死她。阿娜依在熊熊的大火中慷慨就义。此时,花期未到的树上突然盛开出满枝累串的、如火如血的红花。1942年,阿根廷通过一项法令,正式确定赛波 花为阿根廷的国花。

国鸟

棕灶鸟

国庆日

  • 国庆日:5月25日(1810年)
  • 独立日:7月9日(1816年)

重要节日

  • 正义日:3月24日
  • 马岛战争老战士日:4月2日(1982年)
  • 国旗日:6月20日
  • 圣马丁将军纪念日:8月17日

自然地理

火地岛圆岛(Isla Redonda, Tierra del Fuego)

面积2780400平方公里(不含马尔维纳斯群岛。资料来源:阿根廷国家统计和普查局),为拉美第二大国,仅次于巴西。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 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同智利接壤,北界玻利维亚、巴拉圭,东北部与巴西和乌拉圭为邻。南北长约3800公里,分布在南纬22°到55°之间。东西最 宽处1500公里。陆上边界线长25728公里,海岸线长4725公里。地势由西向东逐渐低平。西部是以脉绵延起伏、巍峨壮丽安第斯山为主体的山地,约占 全国面积的30%;东部和中部的潘帕斯草原是著名的农牧区;北部主要是格兰查科平原,多沼泽、森林;南部是巴塔哥尼亚高原。主要山脉有奥霍斯•德萨拉多 山、梅希卡纳山,海拔6964米的阿空加瓜山,为南美洲万峰之冠。巴拉那河全长4700公里,为南美第二大河。主要湖泊有奇基塔湖、阿根廷湖和别德马湖。 北部属热带气候,中部属亚热带气候,南部为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北部24℃,南部5.5℃。著名的乌马瓦卡峡谷,曾是古老的印加文化传到阿根廷的通道,被 称为“印加之路”。阿根廷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铁和银等。

阿根廷地理的基本特点是东部宽广的平原和西部宏伟的安第斯山脉巨大差异。西邻智利,西半球最高峰6959米的阿空加瓜山(el Aconcagua)也屹立于该国。安第斯山脉在阿根廷境内北起胡胡伊(Jujuy),南至火地岛,呈现出一片绚丽的景色:从西北部的高原,到巴塔哥尼亚 安第斯山脉的森林、湖泊和冰川地区,不一而足。北部是查科(el Chaco)林区,主要河流有Bermejo河,Salado河与Pilcomayo河。在巴拉那和乌拉圭之间是由低丘、湖泊和低洼地形成的美索不达米亚 地区(Entre Ríos省、Corrientes省和Misiones省)。有些地区落差形成巍巍壮观的景色,如举世闻名的伊瓜苏大瀑布。在阿根廷中部是众人皆知的辽阔 的潘帕大草原区。主要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拉潘帕、圣非南部和科尔多瓦东南部,拥有丰富的农牧业资源。该地区南部是Tandil和La Ventana山,西部是科尔多瓦山脉。再往南,在安第斯山与海洋之间是贫瘠多石的巴塔哥尼亚高原,每年的大多数时间刮着风。大西洋海岸为峭壁包围,地势 多变,如Valdé半岛,海洋物产也十分丰富。

人口

4009万人(2010年人口普查)。其中白种人占95%,多属意大利和西班牙后裔。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87%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其余的信奉基督教新教及其他宗教。

首都

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是拉美最繁华的都市之一,西班牙语意为“好空气”。该市位于拉普拉塔河西岸,风景秀美,气候宜人,有“南美巴黎”之称。市内以街心公园、广场 和纪念碑众多而著名。城市建筑多受欧洲文化影响,至今还保留有几个世纪前的西班牙和意大利风格的古代建筑。有人口277万(2010年),包括近郊19个 区的大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共1383万人(2010年)。首都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8℃。

当1535年西班牙人门多萨率领的船队来到拉普拉塔河口时,有一个船员大喊道:“这里的空气多好啊”,在西班牙语中,“布宜诺斯艾利斯”是指好的空 气。这个城市也就因此而得名,它的全称为“圣迪西马特立尼达德圣玛丽亚诺德布宜诺斯艾利斯”。不久,当地印第安人为赶走殖民者,拆毁了西班牙人曼德隆在 1536年所建的城堡。直到1580年,加莱再建这座城市,西班牙人才站住了脚,开始饲养家畜,并与秘鲁总督和巴西进行交易。l776年西班牙在南美设立 拉普拉塔总督府后,布宜诺斯艾利斯,在经济、文化上迅速发展起来。1620年,正式建立了自治政府。1880年被定为阿根廷共和国的永久首都。

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已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工业城市。布城分为1个联邦区、19个城郊区,总面积达3885平方公里,包括郊区在内的人口为 1371万。其中,联邦区为200平方公里,300余万人,全市土地面积是阿根廷全国的0.14%,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35%以上。布市气候温和,年平 均气温16摄氏度,是南美洲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多年来一直享有”美洲巴黎”之美称。全市98%的居民是欧洲入的后裔。城区有西班牙人150万,被称为仅 次于马德里和巴塞罗那的世界第三个西班牙人最多的城市。那里的一片片街区就象是用尺子划成的一个个方格图案,街头路标都写明街名、走向。街名有国内外伟人 的名字、重要地名和历史纪念日。建筑风格百花齐放,包罗欧洲古今各种造型,很难看到两座外形完全相同的建筑物。

“5•25″广场是城市的核心,许多著名大街呈辐射状从广场延伸出去。其中有为纪念1816年7月9日阿根廷独立兴建的“7月9日大街”,街宽 130米,堪称世界最宽的街道之一。市区的另一条街道一瓦达维亚街,它穿过100个街区,全长3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街道之一。布宜诺斯艾利斯以街心公 园、广场和纪念碑众多而著名,市区内共有190多个碧草如茵的街心公园和广场,有220多座铜像和塑像。市内的广场、街道、公园、博物馆、纪念碑和塑像, 都以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命名。“5•25″广场以北是商业区。号称“南美百老汇”的佛罗里达大街,全长近2公里,是一条步行商业街。国内名牌商号 和伦敦、巴黎的大公司都在此设有商行或设立分号。广场以东的沃加区和以南的傅加区为主要居住区,多住有意大利人后裔,区内有各种涂满五颜六色屋顶的烤肉 店、海味店、通心面条馆等。

布宜诺斯艾利斯还是南美洲重要的文化中心,它设有许多大学、科学院及其他科研机构。最著名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就设在这里。全市还有200多家图书 馆、l00所美术馆和20多所博物馆。这里的科隆大剧院始建于1889年,其建筑规模仅次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米兰的拉•斯卡拉剧院,名列世界第三。该剧 院既有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建筑风格和内部设施,又有德国建筑宏伟坚固和法国建筑优美大方的特征。剧场内设有各种休息、宴会及演奏厅。剧院里还有各种档案 馆与博物馆等。世界许多著名艺术家和艺术团体都曾来此登台献艺。

行政区划

全国划分为23个行政单位。由23个省、和联邦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组成。各省名称如下:布宜诺斯艾利斯、圣菲、科尔多瓦、门多萨、图库曼、恩特 雷里奥斯、查科、科连特斯、萨尔塔、圣地亚哥德埃斯特罗、米西奥内斯、圣胡安、胡胡伊、里奥内格罗、福莫萨、丘布特、圣路易斯、内乌肯、拉潘帕、卡塔马 卡、拉里奥哈和圣克鲁斯,火地岛。